2012年4月11日星期三

春嬌與志明

昨晚放學後第一次一個人去看電影,看的是《春嬌與志明》。答應跟順路的朋友一起在另一個站等巴士,巴士卻很久都不來(當然,不是她的錯)。遲到了,錯過開場那幾分鐘。

刻意不看任何人的評論。

對白不及《志明與春嬌》精警抵死,但以觀眾的反應來說,應該還是好笑的。我身旁那位大叔笑得很厲害,記得有次我幾乎在椅子上跳了一下,就是因為大叔笑得抖得太厲害的緣故。

觀眾常常笑。我也有笑,但笑得不算多。這應該是喜劇,我卻抱着有點沉重的心情去看這電影。

由張志明和余春嬌把那半枝煙和水樽煙灰煙缸帶在身邊捨不得扔掉的情節便可猜到,他們還是忘不了對方,並預示着結局--他們最終還是會在一起。

「我好努力去擺脫張志明,最後我發覺,我變左另外一個張志明。」

這是最印象深刻的一句。

《深夜食堂》裏的瑪莉琳喜歡上一個人的時候時,老闆說,她會模仿那人的行為。那是刻意的模仿,因為她愛他。 當她不愛那人時,她又回復本性。這說明她愛得不夠深?還是她能很灑脫?余春嬌卻是不同的。她愛張志明,很愛很愛,愛到被張志明深深影響而不自知。

反觀自己,原來也是這樣。不僅喜歡上喜歡的人喜歡的東西,連思想也變得接近,甚至可能,變得過之而無不及。很恐怖,真的很恐怖。明明跟自己說不要想太多,要擺脫,但原來在不知不覺間,我的喜好,我的看法,統統都變成了張志明的那個樣子。有時我說了一些話後,會覺得很驚訝,這些話應是張志明說的,什麼時開始我也是這樣想的呢?我以為這只是我暗暗的自以為,但原來在別人眼中,我明明白白的就是我眼中的張志明。當不太熟悉的朋友覺得我應該喜歡看政治評論的那種人時,我不禁想,這是我嗎?我怎麼會給她這個印象?有次放學後跟朋友說了一點對讀書對工作對社會的看法,朋友說我是理想主義者,聽見這個詞語,我呆了幾秒,然後忍不住反問我這樣就算理想主義嗎?怎麼會這樣?這是張志明用來評自己的話,怎麼變成了朋友用來評我的話?

有這些喜好這些看法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我不是余春嬌,我努力勸自己擺脫的,也不是曾經相戀過的張志明。的確是很喜歡,喜歡到很害怕失去,那又能怎樣呢?或許保持安全的距離,才能一輩子。

看最後的 MV 時,觀眾都在笑,我卻只覺得難過。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