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9日星期六

片段

步出音樂圖書館,外面變得明亮起來。下午三四點的陽光懶洋洋的,時間的流動也變得緩慢起來,像半凝固的煉奶般,慢慢,慢慢地流向前方。我也不由得放緩步子,慢慢地走着,配合着這種慵懶的節奏。

這裏人不多,很安靜。學生三三兩兩的散落在幾張長木椅上看書,用電腦。然後,我看見一個女生。她盤坐在地上,腿上架着本子,左手扶着本子的邊緣,右手舉起一支筆,瞇起眼量度着面前建築物的比例。原來她在畫素描呢。我還是第一次看見有人在校園裏畫畫,感覺有點新鮮,有點感動。

很喜歡這樣靜謐美好的畫面,總覺得這才是心目中的校園生活。


P.S. 過去的片段

2011年10月20日星期四

十五十六 (字由式16)

十五十六時的我,寫過什麼東西呢?看回從前寫的東西,發現自己曾很孩子氣,很不成熟。真不敢直視過去的自己,很尷尬呢。但無論如何,那也是我來的。下面是兩篇十六歲時寫下的,當作一個紀錄吧。

1.
昨天speech day 表演。

看著中五畢業的同學,我才知道原來不在原校升讀的人是要穿他們現在學校的校服來領取畢業證書,感覺好似有些殘忍。

到我中五畢業時,我穿的會是什麼校服?

看到中一時的class prefect 常風怡(化名)代表中七信班取畢業證書,她的樣子/打扮改變了(當然是漂亮了啦)。假如她看到我的話,不知道她還認不認到我呢?突然想起她常常說做 prefect是好好玩的,也想起她曾請過我們吃雪榚。原來時間過得很快,現在她已讀大學了。中一的日子很開心,其中一個快樂的回憶就是風怡姐姐做我們的class prefect。有些掛念她。

Orchestra 完了之後,不能留下看其他表演,結果上了302室。

衷心恭喜考級成功以致激動非常的人。我終於真正體會到「欣喜若狂」 是怎樣一回事了,原來那份喜悅可以感動著每一個人。 如果我也可以遇到讓我興奮如此的事就好了,我相信這一定是個很好的體驗。有機會瘋一瘋一定很有趣,有時我都想毫無理由地大叫一聲,和大家擁抱一下。不過如果我真的無端端這樣做,大家一定會以為我失心瘋,哈哈!所以我一直期盼有個合適的機會讓我偶爾放縱一下,做一做很簡單但很快樂的事,就像很以前還是小孩子的我一樣。



2.
一陣微涼的風吹過,她的心突然抽搐了一下。

似乎是風在作怪,把不知名的愁緒吹到她的心坎上。

她蹙起眉頭,心裡暗忖:「我究竟怎麼了?」

其實,她是知道的。她知道,那陣風是來自哪裡的。只是,她不願,亦害怕承認罷了。

她喜歡被風溫柔地吹著的感覺。很安然,很貼心。她很想把風留住。但,風是那麼虛無飄渺,來去無蹤。你可以捉得住風麼?

風吹拂著每一個人,卻從來不會為誰留下。或許,是會的,但不是她。

她為自己對風的依戀感到很惆悵,很惘然。走到無人的地方,大聲地呼喊吧!她想對風訴說她的感覺。

風又再起了,依舊對誰都是那樣的溫柔。

只是,從沒有人聽過她有曾吐出半句話語。

The Hours

看之前沒了解太多。看了一陣子後,才發現不謀而合地,故事討論的也是死亡和活着的意義。

看的時候心情沉重,電影完了以後便陷入茫然的狀態。然後有種很想通過哭來釋放胸中的鬱悶的感覺。沒有真的哭了,只是眼睛稍稍濕了一點。

最喜歡的,是 Laura Brown 那一段。主角 (Julianne Moore) 美是不消說的,她把那種壓抑的情緒發揮得淋漓盡致,叫人看着也同樣難過。飾演 Richie 的孩子也滿有靈氣(到了後來我才知道他是 Richard,然後豁然開朗,明白 Richard 的痛苦)。最迷住我的,是故事本身。光靠電影去感受,也能體會到 Laura 的掙扎和無助。(如果讀了原著,會不會明白得更透徹?)

在看似平常的一天中崩潰,是絕對可能的。

然而,Laura 自殺不遂後,選擇了另一個方式活下去,是我意想不到的。

摘錄:
Laura Brown:
It would be wonderful to say you regretted it. It would be easy. But what does it mean? What does it mean to regret when you have no choice? It's what you can bear. There it is. No one's going to forgive me. It was death. I chose life. 
Clarissa Vaughn:
I remember one morning getting up at dawn, there was such a sense of possibility. You know, that feeling? And I remember thinking to myself: So, this is the beginning of happiness. This is where it starts. And of course there will always be more. It never occurred to me it wasn't the beginning. It was happiness. It was the moment. Right then. 
Virginia Woolf:
Dear Leonard.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lways,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nd to know it for what it is. At last to know it, to love it for what it is, and then, to put it away. Leonard, always the years between us, always the years. Always the love. Always the hours.


p.s. 背景音樂很能渲染到那種沉重的氣氛。

2011年10月19日星期三

死亡是一種藝術 (?)

為什麼許多有才華的人都是自殺而死呢?感情纖細讓他們寫出好的作品,同時也使他們在思想上承受萬分折磨。這不是很可悲嗎?

上課讀 Sylvia Plath 的 Lady Lazarus,許多同學都為之傾倒。甚至有人說,她在讀這首詩時,禁不住流下淚來。我沒有如此的投入,但還是能感受到作者的痛苦。印象最深刻的是這一節:
Dying
Is an art, like everything else.
I do it exceptionally well.
Dying is an art. 這種看待死亡的態度給我很大的衝擊。說不出為什麼,反正第一次看見這句話時我便給攝住了(忽然想起 Camera Lucida 裏 punctum 這個詞)。對於決意尋死的作者來說,這是一種自詡還是自嘲呢?她寫這首詩時,還未能如願地死去。

看見一些同學因為這首詩而迷上Sylvia Plath,心中莫名地有一陣悲涼的感覺。這些優秀的詩句,是用作者痛苦的一生換來的。享受閱讀她的作品,就好像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她的痛苦之上。當中不會有一點罪疚感嗎?

抑鬱對這些有才華的人來說,是靈感的來源,還是生命的詛咒呢?有時候我會寧願從來沒有這些作品。

死亡,是很嚴肅的課題。或許我們花一輩子也弄不懂。

最近碰到的類似的名字還有 Virginia Woolf 和太宰治*。

*太宰治也說過:「死亡是最美的藝術。」

再見了

「再見了。我不知道我應該說什麼才好。從來都是孤獨地活着。不知道生存的意義是什麼。我渴望快樂,卻不知道怎樣才能快樂。又或者說,快樂總是躲得遠遠的,我努力尋找,卻找不着。如此寂寞消沉地過日子,真的不知道為了什麼。對照別人的幸福,自己便更覺鬱悶。我過着的是怎樣的人生?無力地艱難地一天一天受折磨,直至老死。真的很可怕,很難受。與其這樣,還不如趁早離場,得到解脫。也沒什麼,只不過是厭世罷了。」

這像一封遺書嗎?

2011年10月16日星期日

個半月

開學一個半月了,原來這樣便來到學期的中段,感覺很快呢。然而好像沒有幹過什麼有意義的事。

一開始還當真懷疑大學生活是不是如此空閒。可是沒過多久,便開始忙起來,忙得也沒時間和心思去寫東西。身邊的同學都說被騙了,大學生的生活哪兒像人家說的那樣輕鬆呢?光是讀readings趕功課什麼的已夠忙了,更遑論那些既住舍堂又上莊的人了。當然,也有人能輕鬆的,大概是他們選讀的科目要求做的事沒那樣多吧。在周末以外還能有兩天不用上學的人更令我驚奇。到底他們是如何安排的呢?不過我也不很艷羨,我這個「反叛」的學生只管按興趣讀書,不管科目的上課時間和評分鬆緊的。

覺得在課堂上沒能學到很多深入的東西,大部份都是很入門的事。是第一年的關係?希望接下來能學到更多有趣的東西。

大概我做事不夠效率吧,不知道為什麼老是在忙。結果在不夠休息的情況下,個半月裏竟病了三次。近來這一個多星期又再病得連聲線都變了,被同學取笑說像電台裏主持什麼深宵節目的性感聲音。嗯,我當下叫她去聽鄭子誠的節目好了。我沒有想當鄭子誠呀。快快回復原來的聲音便好。

p.s. 因為看了黑澤明的《羅生門》,結果在不斷聽Ravel 的Boléro。電影一開始拍樵夫在林中走路時聽見這音樂便覺驚喜(日本古裝片用西方交響樂?),然後發現音樂和劇情/樵夫的反應配合得很好,又是另一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