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在公司的走廊走着的時候,突然一陣心絞痛。我想到,如果自己真的患急性心臟病死去的話,會怎麼樣呢?我會後悔沒及時做或說些甚麼話嗎?
年初知道一個認識的人忽然離世了。是高我一屆的中學師姐。知道她的死訊時,才發現,原來,她也是我的大學師姐。不懂得如何形容自己的感覺。和她不算熟絡,但在合唱團、樂團、紅社也跟她有過接觸,說過幾句話,甚至還在一個小小的慶功宴上一起吃過飯。知道她得急病去世,第一個感覺是很不真實。以為這樣的事從來只在故事裏出現。不能說自己會很傷心,因為我們始終不相熟,感情很淺。但心裏還是會很不踏實,真的真的太不真實了。如花的季節呀,怎可以說去就去呢。才二十來歲吧?尚有太多的人生的喜怒哀樂還未來得及體會呀。她的親人、朋友又如何面對這個事實呢?她的死,就只能叫人連連歎息。能不能大呼上天不公平呢?我想不通,怎麼上天會願意讓如此年輕的人死去。
生有時?死有時?永遠說不準自己會不會在下一秒死去?好好珍惜一切?但又有多少人會把每一天都當作是生命最後一天來好好珍惜,好好活着呢?起碼,我做不到。許多事情,我總在拖拖拉拉,沒有勇氣,沒有決心去做。不會想到,一切都有時限的。最可怕的是,我永不知道時限在那裏。說來就來。然後,我就永遠錯失那些機會。想着這些,會覺得很惶恐,但不能輕鬆地說:「來,好好珍惜生命,趕來執行自己想做想說的事情,不要讓自己後悔!」不可能的。
不想這些沉重的事。可我懷疑,我患心臟病的機率現已一點一點地增加了。
在公司裏有屬於自己的一個位子坐,其實是值得高興的。但剛上班不久,我的 supervisor 已笑着跟我說,我坐的位置是三煞位。背向靠近房間門口的位置,同事出出入入,總會在我身邊走過。因為我看不見門,不察覺有人要出入,常常會被突如其來的開門關門聲嚇倒。雖說門鎖位已用膠紙封了,門不會「嘭」地一下自己關了,但出入的同事往往很匆忙,而且頗用力地開關門,因而會發出「霍」的一聲。不知為何,今天對這些聲音特別敏感,因而被嚇倒了許多回(尤其是房間安靜非常)。然後若有人進門找我,突然在我背後出現跟我說話的話,又是一陣驚嚇。有一次,真的被嚇得彈跳起來。長此下去,不知道心臟負不負荷得來呢。樂觀一點想,我只是坐在這位子幾個月,而不是幾年,都算好的了。說是三煞位,自然不止這樣。因為靠近門口,而且是背向的,我的電腦屏幕是如何一個畫面,進來的同事都會看得一清二楚。不是要躲懶,但感覺很沒有私隱,很沒安全感。
既然說開了,也再繼續抱怨一下。椅子坐得不舒服。是電腦椅,但不曉得用哪個姿勢坐才不會頸緊膞痛。而且腰跟椅背之間有空位,也是不舒服的。還有一個問題是,桌和椅的高度配合不了我的高度。把椅子調高,比較容易在高的桌上做事,看電腦屏幕也會舒服一點。可我個子不高,椅子調高後,我的腳不能完全碰地,可也不完全懸空。半踩着地面的感覺,好不舒服。可我不是穿高跟鞋的好手(也沒有真正的高跟鞋),不能輕易解決這個煩惱。總不能真的找個紙盒放在地上踏着吧?辦公室的空氣不好(大部份辦公室也這樣吧),兩個新進公司做事的暑期工都跟我說,她們幹了沒幾天就病倒了。我還是幸運的,沒有病過。可我上兩個星期買來的兩盆小花,其中一盆精神好萎蘼呀,花都快全凋謝了。花呀花,你可別那麼快枯萎呀。
今天有一個新的補習學生。但有說不出的大壓力。壓力不是來自我第一次前往高級住宅區替人補習,而是來自她的父親。她父親的態度沒有不好。但總覺得他不是平易近人、容易相處的那種。感覺到他是很嚴肅、嚴厲、要求很高的人,對着他,無窮的壓力就會自然產生,神經不能放鬆下來,心又是拉得緊緊的。我想,他是那種有一點自傲,喜歡支配、做主的大男人。希望以上一切都只是錯覺。不然,真的很大壓力,又會增加患心臟病的機會了。
2012年6月29日星期五
2012年6月22日星期五
數字
《人間失格》的阿葉說,他曾經被「科學迷信」所威脅。後來他卻發現,那些所謂的「科學統計」,實則是「科學謊言」、「統計謊言」、「數學謊言」。
這兩天的工作是把問卷資料入電腦檔。一邊做,一邊想,到底這些問卷呀,統計呀,作用有多大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見。同一個項目,可以很極端,有人覺得很好,有人覺得很壞,有人覺得太多,有人覺得太少,那麼誰的話作準?大比數的勝出?然後,看得出有些人答問題時答得很隨便,幾乎所有項目的分數都一樣的,而且大多是選中間那個數。這些數字真的能作做事的依據?大概有些地方會的。但那都是在明顯的問題上,可能不用怎樣反映,就能察覺的。但更多的時候,是眾說紛紜,難怪有人說,市場是很難捉摸的了。
想起去年會計師樓老闆對 Steve Jobs 的崇拜。老闆常常在我們面前讚美蘋果大王如何厲害,我記得他說過,Steve Jobs 從來不信甚麼市場調查,他是想到甚麼便做甚麼的,天馬行空,不受規限,這才是創意。對照起現今社會對數字的迷信,那是另一個世界。
也不止對數字迷信吧,科學亦然。常常有調查呀報導呀說吸收了多少份量的甚麼東西便會出現甚麼嚴重的效果。卻從來不說明我們有沒有可能一下子吸收那個份量的東西。這算不算危言聳聽呢?
這篇算不算在發小小的牢騷?畢竟入數字資料不是我喜歡幹的事情。所以,看到有人留文字意見時,會稍稍高興一點。入數據真的很累,回家坐在車子的時候,差點睡着了。
入數據用的是體力。
校對用的是眼力。同事提醒我千萬要注意一點,不要因為幾個月暑假工便把近視再弄深百幾度。
文言文語譯或簡報用的是腦力。
還是比較喜歡做文字相關的工作,能長知識。對我來說,文字,是不沉悶的。
這兩天的工作是把問卷資料入電腦檔。一邊做,一邊想,到底這些問卷呀,統計呀,作用有多大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見。同一個項目,可以很極端,有人覺得很好,有人覺得很壞,有人覺得太多,有人覺得太少,那麼誰的話作準?大比數的勝出?然後,看得出有些人答問題時答得很隨便,幾乎所有項目的分數都一樣的,而且大多是選中間那個數。這些數字真的能作做事的依據?大概有些地方會的。但那都是在明顯的問題上,可能不用怎樣反映,就能察覺的。但更多的時候,是眾說紛紜,難怪有人說,市場是很難捉摸的了。
想起去年會計師樓老闆對 Steve Jobs 的崇拜。老闆常常在我們面前讚美蘋果大王如何厲害,我記得他說過,Steve Jobs 從來不信甚麼市場調查,他是想到甚麼便做甚麼的,天馬行空,不受規限,這才是創意。對照起現今社會對數字的迷信,那是另一個世界。
也不止對數字迷信吧,科學亦然。常常有調查呀報導呀說吸收了多少份量的甚麼東西便會出現甚麼嚴重的效果。卻從來不說明我們有沒有可能一下子吸收那個份量的東西。這算不算危言聳聽呢?
這篇算不算在發小小的牢騷?畢竟入數字資料不是我喜歡幹的事情。所以,看到有人留文字意見時,會稍稍高興一點。入數據真的很累,回家坐在車子的時候,差點睡着了。
入數據用的是體力。
校對用的是眼力。同事提醒我千萬要注意一點,不要因為幾個月暑假工便把近視再弄深百幾度。
文言文語譯或簡報用的是腦力。
還是比較喜歡做文字相關的工作,能長知識。對我來說,文字,是不沉悶的。
標籤:
胡思亂想
2012年6月21日星期四
六月
早上出門的時候,蟬鳴一片。吱--吱--吱,是夏之聲。我以為,這是一個大晴天。
哪知道,出了地鐵的閘門,就看見出口黑壓壓的堆着一羣人,原來,這邊下雨了,人人忙着打開雨傘。難道是「西邊日出東邊雨」?
外出午飯的時候,天空還是灰灰的,濕了的地面也變得深色了,不過,沒有下雨。
下班在地鐵車廂內,看着手機上的即時新聞,才知道有雷暴警告呢。
然後乘車回學校的時候,巴士上的冷氣聲很大,也有點奇怪,沙沙沙,嘩啦嘩啦的,我一開始還以為是外面下着暴雨呢。真的很像下大雨的聲音。另一把夏之聲。
回程在叮叮裏,經過海味街時忽然聞到一股濃濃的海味腥鹹味。向來沒有那樣濃烈的。是因為風向?因為夏日的氣温?還是因為有一段日子沒乘搭叮叮,所以感覺會變得新鮮、強烈些?這股腥鹹味,讓我想起了海。自讀完《聽風的歌》後,就好想到海邊去。看海,聽濤,踏浪。但一直沒去。是好久好久沒到過海灘去了。
整天窩在辦公室內,真的會與世隔絕。甚至連網上世界也幾近隔絕了。不知道是我的電腦的問題還是公司暑期有太多人的緣故,上網的速度是非常慢的,從來未試過用這樣慢的上網速度上網。午飯時,大概是上網用量高峯期?慢得不可想像。想看看電子報也不能,load 得太久了,最多看到一兩頁,已經再沒有耐心等下去。
可是,不看報紙可能也是好的。每次讀報,都見到令人氣憤、傷心的事。六四。李旺陽。有兩個中午看了兩則有關這兩個詞語的報導,心裏很難過,竟忍不住在位子裏對着電腦屏幕流淚了。幸好沒人看見。
這個月來的事跟這個月來的天氣一樣,都是陰陰沉沉,雨晴不定(還是下雨的多吧)。我的心情也一樣,像被一陣看不到嗅不見觸不到但總是感覺到的陰霾籠罩着,很辛苦。今天好似突然清醒了一點。始終要放下的。雖然未想到最適當的解決辦法,但若每天都像今天這樣有決心,日子就會好過一點。我還要努力一點。
星期天去看豐子愷的展覽。離開時同行的朋友忽然問我還有沒有看電影。沒料到她會問我這個問題。算一算,也好久沒看到電影了。到目前為止,我在六月裏沒看過一齣戲。戲院的放映會的甚至連家裏電視電腦的也沒有。大抵我在悄悄地掛念着電影的聲與光,這些日子來也做過關於電影的夢。一次夢見和朋友在漆黑的戲院裏看戲。一次夢見自己排在長長的人龍中間買戲票。又是夢中時空交錯的景象。因為夢裏,我是在類似文化中心大戲院外的地方排隊的。大概是跟以往在這些地方夾在人羣中進場的記憶混在一起吧。如今哪裏還見得有這麼多人排隊買票的呢?
臨近六月尾聲了。不想在這個月只留下一些不痛快的痕迹。我要看電影。看哪一齣好呢?
哪知道,出了地鐵的閘門,就看見出口黑壓壓的堆着一羣人,原來,這邊下雨了,人人忙着打開雨傘。難道是「西邊日出東邊雨」?
外出午飯的時候,天空還是灰灰的,濕了的地面也變得深色了,不過,沒有下雨。
下班在地鐵車廂內,看着手機上的即時新聞,才知道有雷暴警告呢。
然後乘車回學校的時候,巴士上的冷氣聲很大,也有點奇怪,沙沙沙,嘩啦嘩啦的,我一開始還以為是外面下着暴雨呢。真的很像下大雨的聲音。另一把夏之聲。
回程在叮叮裏,經過海味街時忽然聞到一股濃濃的海味腥鹹味。向來沒有那樣濃烈的。是因為風向?因為夏日的氣温?還是因為有一段日子沒乘搭叮叮,所以感覺會變得新鮮、強烈些?這股腥鹹味,讓我想起了海。自讀完《聽風的歌》後,就好想到海邊去。看海,聽濤,踏浪。但一直沒去。是好久好久沒到過海灘去了。
整天窩在辦公室內,真的會與世隔絕。甚至連網上世界也幾近隔絕了。不知道是我的電腦的問題還是公司暑期有太多人的緣故,上網的速度是非常慢的,從來未試過用這樣慢的上網速度上網。午飯時,大概是上網用量高峯期?慢得不可想像。想看看電子報也不能,load 得太久了,最多看到一兩頁,已經再沒有耐心等下去。
可是,不看報紙可能也是好的。每次讀報,都見到令人氣憤、傷心的事。六四。李旺陽。有兩個中午看了兩則有關這兩個詞語的報導,心裏很難過,竟忍不住在位子裏對着電腦屏幕流淚了。幸好沒人看見。
這個月來的事跟這個月來的天氣一樣,都是陰陰沉沉,雨晴不定(還是下雨的多吧)。我的心情也一樣,像被一陣看不到嗅不見觸不到但總是感覺到的陰霾籠罩着,很辛苦。今天好似突然清醒了一點。始終要放下的。雖然未想到最適當的解決辦法,但若每天都像今天這樣有決心,日子就會好過一點。我還要努力一點。
星期天去看豐子愷的展覽。離開時同行的朋友忽然問我還有沒有看電影。沒料到她會問我這個問題。算一算,也好久沒看到電影了。到目前為止,我在六月裏沒看過一齣戲。戲院的放映會的甚至連家裏電視電腦的也沒有。大抵我在悄悄地掛念着電影的聲與光,這些日子來也做過關於電影的夢。一次夢見和朋友在漆黑的戲院裏看戲。一次夢見自己排在長長的人龍中間買戲票。又是夢中時空交錯的景象。因為夢裏,我是在類似文化中心大戲院外的地方排隊的。大概是跟以往在這些地方夾在人羣中進場的記憶混在一起吧。如今哪裏還見得有這麼多人排隊買票的呢?
臨近六月尾聲了。不想在這個月只留下一些不痛快的痕迹。我要看電影。看哪一齣好呢?
標籤:
生活點滴
2012年6月20日星期三
寫
甫步出地鐵站,午間刺眼的陽光直射進眼中,一簇金光迷糊了我的視線,我的腳步來不及放慢,結果差點而撞到一個正要進入地鐵站的路人。
遠看時,他那灰白的劉海後是一頂圓圓的貼在頭上的灰黑色帽子,走近一看,才察覺那「帽子」原來是未完全褪色的頭髮。
**************************************
昏黃的街燈把樹的影子投射到地上。枝葉的影子顏色深深淺淺,濃淡相宜,仿佛是一幅素雅的水墨畫。風輕靈的玩耍着地上的影子,影子來來會會的搖擺着,又好似浪兒溫柔地愛撫着海灘。沙,沙,沙,是風兒舞動着樹丫,也是浪花擁抱着海灘。
**************************************
車窗外,風捲起了路上的黃葉,一圈有一圈地捲到半空中,好不詩情畫意……偏偏,在這時我卻驚見馬路中間躺着一隻被車轆碾扁了身體的死老鼠。
*************************************
温習中史的時候,腦快發脹了,但寫這些話兒卻使我感到愜意、滿足、愉悅,難道我應該讀……?在未來幾年專注在使自己開心、自在的科目上?但,讀完大學的日子又怎樣辦呢?
遠看時,他那灰白的劉海後是一頂圓圓的貼在頭上的灰黑色帽子,走近一看,才察覺那「帽子」原來是未完全褪色的頭髮。
**************************************
昏黃的街燈把樹的影子投射到地上。枝葉的影子顏色深深淺淺,濃淡相宜,仿佛是一幅素雅的水墨畫。風輕靈的玩耍着地上的影子,影子來來會會的搖擺着,又好似浪兒溫柔地愛撫着海灘。沙,沙,沙,是風兒舞動着樹丫,也是浪花擁抱着海灘。
**************************************
車窗外,風捲起了路上的黃葉,一圈有一圈地捲到半空中,好不詩情畫意……偏偏,在這時我卻驚見馬路中間躺着一隻被車轆碾扁了身體的死老鼠。
*************************************
温習中史的時候,腦快發脹了,但寫這些話兒卻使我感到愜意、滿足、愉悅,難道我應該讀……?在未來幾年專注在使自己開心、自在的科目上?但,讀完大學的日子又怎樣辦呢?
12/2/2010
下午4時
某某自修室
*************************************
早前執拾東西的時候翻出這張A4紙,上面寫的是温習高考温習得沒有心機時寫的。高興的時候,難過的時候,不知所措的時候,我只能寫。尤其是難過時,不知道可以向誰說,只能默默地寫,藉着寫,把情緒宣泄出來。湊效嗎?我也說不清。只知道我別無他法。
可最近我卻發現,寫是不足夠的。我還想說。我需要一個聆聽者聽我講。可我該向誰說呢?我知道,我有朋友,也會把一些人當作好朋友,默默地記掛着好朋友,但站在對方的角度看,我也清楚,我的身份只是朋友,卻從來都不是誰的好朋友。因為我向來都只是大家可有可無的普通朋友,我不敢打擾誰,不敢向誰說明白我的心事。儘管,我很想說很想說。這陣子,不要提現實的面對面交談,就算是虛擬世界的對話,都沒有了。我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啞巴。但其實,我很想說。
標籤:
花箋偶感
2012年6月19日星期二
2012年6月18日星期一
手鏈及其他
不常戴手鏈。
今天偶一為之,卻發現自己從前沒有留意到的一個習慣。
脫下手錶,戴上手鏈,手腕都是有東西繞着的,看似沒兩樣。可是,換上手鏈的我卻不斷提起左手想看時間。走路的時候,等車等電梯的時候,坐在位子和離開位子的時候,我總是毫無意識地往手腕上看。然後是一次又一次的驚訝--咦?是手鏈?怎麼回事?原來我要看時間嗎?這時候,我才發現,平日的我,原來常常看手錶的。沒有「意圖」地去看,是個習慣,一個不曾察覺卻融入生活的習慣。是那麼的理所當然,就好像呼吸一樣。
每次望向手腕,「發現」自己戴的是手鏈,仿佛有一點失落感。「理所當然」不在了?只好仔細地看一看手鏈,確認它的模樣。間中摸一下鏈子,甚至脫出來看看、轉轉,像要釋除不習慣,不自在的感覺。
沒法隨時隨地方便地看時間,可能是一件好事。比如說,前往上班的途中,不能神經兮兮地看着錶計算我走路花了多少時間,這程車花了多少時間,我還剩多少分鐘。明明不會遲到,卻老是有點緊張。把時間放在腦後,輕鬆了不少。當然,偶爾還是有點不放心,會拿出手機看時間,但不會像看錶那樣頻密(始終不夠方便嘛)。
沒有時間的拘束,壓力好像也會小一點,不會老在提醒自己快點快點。我能安然一點地專注在眼前的事上。
可能如區家麟說的一樣,不看手錶做人,隨心一點,可能會過得更舒服。也許如最近校對的馬國明(不是演員那位)的關於中大記憶的文章寫的一樣,把屋子裏的鐘統統撥亂,然後關自己在屋子裏幾天,與世界隔絕,不分晝夜,隨興看書、吃飯、睡覺,可能會是個有趣的體驗。
看來以後可以多戴一點手鏈,試試過自己感受時間流逝的日子。
說起時間,我發覺,每天上班下班,很容易會迷失在時間當中--天天如是的作息和工作,分不清甚麼是昨天今天明天。迷失於時間中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迷失於生活中。除了工作,一無所有。我知道,這只是暑期工,開學後我可以過回學生的生活。但我害怕的是,畢業以後,我是不是一輩子都只像今天這樣過着呢?終其一生,我都只是一個甚麼也沒有的工作狂?
習慣。這一篇用拼音輸入法打的文章,得花上比平時多很多的時間。可能是習慣(抑是事實?),總覺得倉頡輸入法方便、快捷、準確許多。不過稍後要考試,這個月還是要盡量用拼音輸入法,當作練習。
今天偶一為之,卻發現自己從前沒有留意到的一個習慣。
脫下手錶,戴上手鏈,手腕都是有東西繞着的,看似沒兩樣。可是,換上手鏈的我卻不斷提起左手想看時間。走路的時候,等車等電梯的時候,坐在位子和離開位子的時候,我總是毫無意識地往手腕上看。然後是一次又一次的驚訝--咦?是手鏈?怎麼回事?原來我要看時間嗎?這時候,我才發現,平日的我,原來常常看手錶的。沒有「意圖」地去看,是個習慣,一個不曾察覺卻融入生活的習慣。是那麼的理所當然,就好像呼吸一樣。
每次望向手腕,「發現」自己戴的是手鏈,仿佛有一點失落感。「理所當然」不在了?只好仔細地看一看手鏈,確認它的模樣。間中摸一下鏈子,甚至脫出來看看、轉轉,像要釋除不習慣,不自在的感覺。
沒法隨時隨地方便地看時間,可能是一件好事。比如說,前往上班的途中,不能神經兮兮地看着錶計算我走路花了多少時間,這程車花了多少時間,我還剩多少分鐘。明明不會遲到,卻老是有點緊張。把時間放在腦後,輕鬆了不少。當然,偶爾還是有點不放心,會拿出手機看時間,但不會像看錶那樣頻密(始終不夠方便嘛)。
沒有時間的拘束,壓力好像也會小一點,不會老在提醒自己快點快點。我能安然一點地專注在眼前的事上。
可能如區家麟說的一樣,不看手錶做人,隨心一點,可能會過得更舒服。也許如最近校對的馬國明(不是演員那位)的關於中大記憶的文章寫的一樣,把屋子裏的鐘統統撥亂,然後關自己在屋子裏幾天,與世界隔絕,不分晝夜,隨興看書、吃飯、睡覺,可能會是個有趣的體驗。
看來以後可以多戴一點手鏈,試試過自己感受時間流逝的日子。
說起時間,我發覺,每天上班下班,很容易會迷失在時間當中--天天如是的作息和工作,分不清甚麼是昨天今天明天。迷失於時間中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迷失於生活中。除了工作,一無所有。我知道,這只是暑期工,開學後我可以過回學生的生活。但我害怕的是,畢業以後,我是不是一輩子都只像今天這樣過着呢?終其一生,我都只是一個甚麼也沒有的工作狂?
習慣。這一篇用拼音輸入法打的文章,得花上比平時多很多的時間。可能是習慣(抑是事實?),總覺得倉頡輸入法方便、快捷、準確許多。不過稍後要考試,這個月還是要盡量用拼音輸入法,當作練習。
標籤:
生活點滴
2012年6月13日星期三
整理 (二)
關於 Before Sunset,還有兩點想說的。
第一點是電影畫面質素比我預期中差。時間和技術問題,肯定不及 Midnight in Paris 般漂亮,但質素還是令人失望,連字幕也出問題。
另外,是我有錯誤的記憶。我以為 Jesse 上 Celine 的家,會看到 Celine 男友在戰地拍的照片,結果是 Celine 小時的照片。這段錯置的記憶到底從何而來呢?沒有頭緒。
****************************************
23/05/2012 《頤和園》
還是第一次上書店看電影放映。
與其說這是六四電影,還不如說是關於愛情和青春的電影會比較準確。當然,這裏頭有許多隱喻。
性愛場面是露骨的。但說不上很震撼。在我腦海中,最震撼的(竟然)是 Love Actually。當年看這電影,沒料到有一對拍色情片的男女,而他們認識對方、談情的場景,就是拍攝現場。本來只是想看看人們如何真的戀愛了,竟然有這樣的場面,當下心裏自然「嘩」了一聲。再後來,代課的中化老師在課堂上播這電影,她煞有介事地把這對色情片男女的故事省略掉,早早記下他們出現的時間,快到他們出場就停掉影片,拉到沒有他們的後一段去。那時距離我第一次看這電影時又大了些,我能接受事物的程度也大了些,不免覺得代課老師這樣做有點可笑。中六七的學生也不小,懂事的了,她何必如此忌諱,把學生過份「保護」呢?而且,雖說故事可獨立成篇,但省掉了一個故事,始終有違導演的原意吧。
說回《頤和園》。
看完電影我心裏始終有個疑問,為什麼電影叫《頤和園》呢?後來上網查資料才明白。只能慨歎一句,我的觀察力真差。
放映完畢,有討論的環節。自然能學到東西。
Mentor SW 曾跟我們提過,看電影時不妨留意鏡頭的運用。但我不懂這些,不知該如何留意。討論的時候,學會了一點。家明提到電影的鏡頭幾乎都是走動的,跟着主角跑跑跑,幾乎沒有定鏡。不過因為用的是steadicam 而不是 handheld,所以觀眾不會看得頭暈。此外,鏡頭大部份都是人物特寫,因此我們永遠不清楚大環境/背景是甚麼,我們能在意的,是人物的動作表情。他說,正常令觀眾舒服的拍法是先來一個闊鏡,然後中鏡,最後才是近鏡。但這裏這樣拍自然有作者的深意。
討論中也有談論到日記、音樂、詩的運用,李緹的自殺,余虹用情慾去療傷,她和周偉重遇感覺不再的原因。會上的人想法未必一樣,但我喜歡看他們這樣交流。
家明也提及,余虹在那期間的四件重要的事,她教會東東自慰竟然與六四並列其中,令他一開始覺得難以釋懷。不過後來他想想,個人和社會為甚麼不能有同等地位呢?有身體自由、解放的渴望,再推出去,就有對社會、國家自由的渴望。
他也說到,余虹、周偉和李緹去完集會走回家的晚上那一幕拍得很好。他們先是興奮、快樂的,像去完一個派對一樣,但漸漸地,他們便覺無聊、落寞。其實我對這一幕的印象也很深。除了他們情緒的轉變,我似乎也看到他們的微妙關係。之前有一幕余虹跟李緹說,李緹有辦法治周偉(沒有記錯?)。這裏他們三人的走位是不是也刻意安排過呢?余虹和李緹始終拉着手,但後來一直走着,李緹是在余虹和周偉中間的,李和周靠得也挺近。這是提示李和周將會曖昧關係?當然,可能只是我想得太多了。不過李和周後來還真的在一起。
會上有一個女生說到,女孩子戀愛的時候自己是不完整的,只有一個人的時候,才有真正完全的自我。有趣的看法。
家明在會上本來有句話是「生命/自由(我忘了他說哪一個)誠可貴,愛情價更高」,愛情本來很重要,只是後來有些人改成愛情地位低一點。我也記得這句話被改過,但我印象中這話最原本的版本跟他說的有出入,我記得的是「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愛情沒有比自由高。剛才查一下,我似乎沒記錯。不過,他是即興說的,記得不準確也很正常。
看電影的時候,我常常在懷疑,到底東東是不是同性戀呢?不過可能也如家明講的,她是很依賴人的温室小花罷了。
標籤:
歌舞影話
2012年6月5日星期二
毋忘
昨天下班後立即趕往銅鑼灣,到了維園。未到六點,已有許多人坐在球場上了。
幫忙派蠟燭、紙杯、場刊,沒想到衣服沾上了蠟痕。
後來在場區與場區中間的走火通道維持秩序,主要在靠近某個出入口旁看着,呼籲遲來的人往後走,不許再進靠近前台的場區。說「遲來」,其實離大會正式開始時間還遠着呢,但前面的地方已坐滿了人。
其實我不適合站這個崗位,因為我不是個硬心腸的人。眼看有些市民很想來到比較靠近前台的場,指着某處說,那兒有位子呢,讓我進去吧,我用不了強硬的態度拒絕他們。另外有些人說自己的朋友早已在場內佔了位子,我們要讓他們打電話叫場內的朋友揮手證明或親自出來接他們。有些聯絡不了朋友的,着急得很,我會傾向相信他們,讓他們進去,就算我被騙了,又有什麼所謂呢,他們只是想進去參與呀。當然,大會有大會的安排,也是為了大家的安全着想。有年輕的義工跟封鎖膠帶外的人說,沒辦法啦,你們惟有跟朋友分離啦,各自悼念吧。聽着這話,我覺得有點不妥,為什麼要死守規矩,雖然我們說「法理情」,但實際上不應是「情理法」嗎?我聽見有人批評大會怎麼這樣制度化,明明看見某個角落還能坐人呀。我覺得有點不好意思,因為雖然我只是臨時叫來當義工,也算是大會的一份子吧。而他說的,不是完全不對的。但我也做不了什麼去改善。
掛着臂章,有了一點權。有義工態度嚴正地不許人往這邊進場,叫他們向後方走。我心裏有點不舒服,人們只是想進來罷了,為什麼要那麼兇去呼喝他們呢?不過這樣做的大概都是年輕經驗不足的義工。因為我看見,有一點閱歷的義工,用的是比較友善的態度,這樣比較好。其實我很怕見到的是,當一個人擁有一點權力,便將自己看得很重要,並把原來的權力無限放大和施加於別人身上。哪怕他們只是在做他們認為有意義的事。
悼念晚會正式開始。第一次親眼看見一片燭海,覺得奇妙和感動,那一點點光,是一聲聲訴求,真的有很多很多的人在這裏。就算封鎖膠帶外進不了場的人,也站在原地參與。感受最深的是獻花的時候,主持人讀出學生家長後來的遭遇,叫人聽了除了難過,還是難過。喚喊口號的時候,我覺得有點怪怪的。大概是因為過去的經驗,讓我覺得喊口號是一件很堂皇,但其實很無力的事。過大的口號,聽着不真實,太理想化了。所以整個晚會我幾乎都是靜默的,因為我無法自然地喊出聲。不過,我聽得出當中一些人的憤慨和激動,我敬佩他們那份常存的熱心。可是,我不喜歡另一類人。他們也在喊口號,但他們笑着喊,態度輕挑,沒有認真看待這件事,似乎只為起哄好玩而已。討厭這樣的人,寧願他們閉嘴。
只是,這麼多人,沒可能全都是為悼念或想了解真相而來的。晚會結束後,有一個內地人問我們來的人是想了解真相還只是看熱鬧呢?就我所見,無可避免地,有的只為看熱鬧而來。雖然我不想這樣,但的確有這樣的人存在。不過也未必是不好的。起碼他們關心,願意來。待他們在這裏知得更多,他們的心態或許就會不同了。
大概就是這樣。想不到第一次到這裏來,便當了幫忙的義工。可是,因為當義工,無法專心聽講,大概錯過了不少。
另外一件小事是,因為怕遲到,下班後便什麼也沒吃便去當義工,另外因為穿了平底鞋,站得太久腳有點痛。在晚會當中,知道有市民不舒服暈倒了,我也很怕自己捱不住,會因為又餓又累而暈倒,連累其他義工。幸好能一直撐到最後。其實只想起二十三年前學生所經歷的,就知道自己所承受的很微不足道。想起那些學生那些事,就只有心痛。
幫忙派蠟燭、紙杯、場刊,沒想到衣服沾上了蠟痕。
後來在場區與場區中間的走火通道維持秩序,主要在靠近某個出入口旁看着,呼籲遲來的人往後走,不許再進靠近前台的場區。說「遲來」,其實離大會正式開始時間還遠着呢,但前面的地方已坐滿了人。
其實我不適合站這個崗位,因為我不是個硬心腸的人。眼看有些市民很想來到比較靠近前台的場,指着某處說,那兒有位子呢,讓我進去吧,我用不了強硬的態度拒絕他們。另外有些人說自己的朋友早已在場內佔了位子,我們要讓他們打電話叫場內的朋友揮手證明或親自出來接他們。有些聯絡不了朋友的,着急得很,我會傾向相信他們,讓他們進去,就算我被騙了,又有什麼所謂呢,他們只是想進去參與呀。當然,大會有大會的安排,也是為了大家的安全着想。有年輕的義工跟封鎖膠帶外的人說,沒辦法啦,你們惟有跟朋友分離啦,各自悼念吧。聽着這話,我覺得有點不妥,為什麼要死守規矩,雖然我們說「法理情」,但實際上不應是「情理法」嗎?我聽見有人批評大會怎麼這樣制度化,明明看見某個角落還能坐人呀。我覺得有點不好意思,因為雖然我只是臨時叫來當義工,也算是大會的一份子吧。而他說的,不是完全不對的。但我也做不了什麼去改善。
掛着臂章,有了一點權。有義工態度嚴正地不許人往這邊進場,叫他們向後方走。我心裏有點不舒服,人們只是想進來罷了,為什麼要那麼兇去呼喝他們呢?不過這樣做的大概都是年輕經驗不足的義工。因為我看見,有一點閱歷的義工,用的是比較友善的態度,這樣比較好。其實我很怕見到的是,當一個人擁有一點權力,便將自己看得很重要,並把原來的權力無限放大和施加於別人身上。哪怕他們只是在做他們認為有意義的事。
悼念晚會正式開始。第一次親眼看見一片燭海,覺得奇妙和感動,那一點點光,是一聲聲訴求,真的有很多很多的人在這裏。就算封鎖膠帶外進不了場的人,也站在原地參與。感受最深的是獻花的時候,主持人讀出學生家長後來的遭遇,叫人聽了除了難過,還是難過。喚喊口號的時候,我覺得有點怪怪的。大概是因為過去的經驗,讓我覺得喊口號是一件很堂皇,但其實很無力的事。過大的口號,聽着不真實,太理想化了。所以整個晚會我幾乎都是靜默的,因為我無法自然地喊出聲。不過,我聽得出當中一些人的憤慨和激動,我敬佩他們那份常存的熱心。可是,我不喜歡另一類人。他們也在喊口號,但他們笑着喊,態度輕挑,沒有認真看待這件事,似乎只為起哄好玩而已。討厭這樣的人,寧願他們閉嘴。
只是,這麼多人,沒可能全都是為悼念或想了解真相而來的。晚會結束後,有一個內地人問我們來的人是想了解真相還只是看熱鬧呢?就我所見,無可避免地,有的只為看熱鬧而來。雖然我不想這樣,但的確有這樣的人存在。不過也未必是不好的。起碼他們關心,願意來。待他們在這裏知得更多,他們的心態或許就會不同了。
大概就是這樣。想不到第一次到這裏來,便當了幫忙的義工。可是,因為當義工,無法專心聽講,大概錯過了不少。
另外一件小事是,因為怕遲到,下班後便什麼也沒吃便去當義工,另外因為穿了平底鞋,站得太久腳有點痛。在晚會當中,知道有市民不舒服暈倒了,我也很怕自己捱不住,會因為又餓又累而暈倒,連累其他義工。幸好能一直撐到最後。其實只想起二十三年前學生所經歷的,就知道自己所承受的很微不足道。想起那些學生那些事,就只有心痛。
標籤:
生活點滴
2012年6月1日星期五
整理 (一)
收拾過家中的東西,是時候整理一下近來的思緒。
************************************
很喜歡這電影,忍不住說,我也想有一個這樣的紅氣球。
片尾漫天氣球輕靈地朝孩子飛去的時候,那藍天,那一點點一點點的彩色氣球,令我想起《滿滿的財富》中在天空慢慢散落的碎片。
孩子在雨天把紅氣球寄託在陌生路人的傘下,而自己則在傘外,讓我想起曾經寫過的這篇。
紅氣球可以是許多事物的隱喻。不為母親、學校、公車和教堂接受的紅氣球,是不為家人、社會和宗教所接受的夢想、信念和愛情。搶奪、虐待紅氣球的同學們,是攻撀者。
擬人的紅氣球很可愛。會淘氣,會聽話,會跟孩子玩,會捉弄討厭的老師,會對女孩的藍氣紅球一見鍾情。最後它被搶奪它的同學弄破的時候,真的好像人般死去。它慢慢地收縮,一點點的皺紋,像水點,也像眼淚,最後,它緩緩地倒下,死亡。
大概這是給孩子看的戲,最後有一個快樂的結局。全城的氣球齊集在一起,帶孩子飛到天上。孩子很開心。可是,我關注的,是壞了的紅氣球。想過它會不會被修好,即使帶着傷痕,還是復活了。可沒有。它沒好過來,孩子也沒有把壞了的它帶在身邊。紅氣球被孩子遺忘在地上了。孩子和紅氣球不是好朋友嗎?怎麼轉眼孩子便忘了它,快樂地跟別的氣球一起玩。我覺有點難過,原來,紅氣球不是獨一無二的,紅氣球會被轉眼遺忘。好可憐。或許,我真的把它當人看了,才有這樣的感覺。看的時候沒想到,但寫的這一刻,忽然想到,《長江七號》最後一幕,7仔帶了一大堆外星朋友到地球,其實跟一大堆氣球奔向孩子有點相像。不過,《長江七號》更是大團圓結局,連 7仔也沒有死去。
*************************************
鏡頭是唯美的。這裏的紅氣球,常常在孩子身邊出現,但孩子一直都沒有發現,只到了最後,孩子才瞥見它的蹤影,然而他們相見,卻沒有相交,紅氣球還是在天空在城市中遊蕩。是說現在的孩子得不見快樂?是說現在的人都很孤獨。
孩子是孤獨的。開始時,看見他玩彈珠台,卻沒有開心,只有失落。後來才知道,他是掛念姐姐。這孩子懂事,卻不是老人精。他提醒興奮的母親小心撞到吊燈,為母親找租約,跟母親說他是母親背後的男人,一切都來得很自然,沒有刻意的賣弄。
片末聽見這首歌,腦海想起的,是《無間道》中劉德華和梁朝偉聽蔡琴。
*************************************
再一次看,留意到的地方和感受也有點改變了。大概隨着年紀的轉變,每次看,得到的,都不一樣。
之前很記得的,是一開始 Jesse 說構想中的小說,女孩在桌上跳舞,和 Celine 做 Green Cross。
這回看,終於聽得明那些法文笑話。關於宗教和美國的治安的那段,印象比之前深刻了一點。之前沒留意 Celine 小貓那點。這次看,想起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狗。
之前覺得,Jesse 勉強維繫有名無實的婚姻,是因為孩子,更因為他童年遇到的事的影響。沒記錯的話,在 Before Sunrise 中,Jesse 有提及他父母失敗的婚姻和不快樂的童年。到了現在,他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影響。忘了他父母最終是勉強在一起還是離異收場。好像是勉強在一起吧。如果是的話,他在重覆父母的人生。不是的話,他是想改變命運,給自己的孩子一個快樂一點的童年。現在再看,倒是覺得世上有太多無奈太多拘束,我們根本不能隨心而為。
這次看的時候,Celine 沒有我記憶中那樣憤世嫉俗,而 Jesse 原來也有憤俗的地方。不過相較之下,Jesse 傾向接受現實,許多時都在妥協。
二人都說,在那一夜,他們花光了一輩子的浪漫。我想的是,我們總在一次又一次的回憶和幻想中, idealise 小小的片段,idealise未曾發生過的事。
************************************
5月19日《紅氣球》(Le Ballon Rouge)
很喜歡這電影,忍不住說,我也想有一個這樣的紅氣球。
片尾漫天氣球輕靈地朝孩子飛去的時候,那藍天,那一點點一點點的彩色氣球,令我想起《滿滿的財富》中在天空慢慢散落的碎片。
孩子在雨天把紅氣球寄託在陌生路人的傘下,而自己則在傘外,讓我想起曾經寫過的這篇。
紅氣球可以是許多事物的隱喻。不為母親、學校、公車和教堂接受的紅氣球,是不為家人、社會和宗教所接受的夢想、信念和愛情。搶奪、虐待紅氣球的同學們,是攻撀者。
擬人的紅氣球很可愛。會淘氣,會聽話,會跟孩子玩,會捉弄討厭的老師,會對女孩的藍氣紅球一見鍾情。最後它被搶奪它的同學弄破的時候,真的好像人般死去。它慢慢地收縮,一點點的皺紋,像水點,也像眼淚,最後,它緩緩地倒下,死亡。
大概這是給孩子看的戲,最後有一個快樂的結局。全城的氣球齊集在一起,帶孩子飛到天上。孩子很開心。可是,我關注的,是壞了的紅氣球。想過它會不會被修好,即使帶着傷痕,還是復活了。可沒有。它沒好過來,孩子也沒有把壞了的它帶在身邊。紅氣球被孩子遺忘在地上了。孩子和紅氣球不是好朋友嗎?怎麼轉眼孩子便忘了它,快樂地跟別的氣球一起玩。我覺有點難過,原來,紅氣球不是獨一無二的,紅氣球會被轉眼遺忘。好可憐。或許,我真的把它當人看了,才有這樣的感覺。看的時候沒想到,但寫的這一刻,忽然想到,《長江七號》最後一幕,7仔帶了一大堆外星朋友到地球,其實跟一大堆氣球奔向孩子有點相像。不過,《長江七號》更是大團圓結局,連 7仔也沒有死去。
*************************************
5月19日《紅氣球之旅》(Le Voyage du Ballon Rouge)
鏡頭是唯美的。這裏的紅氣球,常常在孩子身邊出現,但孩子一直都沒有發現,只到了最後,孩子才瞥見它的蹤影,然而他們相見,卻沒有相交,紅氣球還是在天空在城市中遊蕩。是說現在的孩子得不見快樂?是說現在的人都很孤獨。
孩子是孤獨的。開始時,看見他玩彈珠台,卻沒有開心,只有失落。後來才知道,他是掛念姐姐。這孩子懂事,卻不是老人精。他提醒興奮的母親小心撞到吊燈,為母親找租約,跟母親說他是母親背後的男人,一切都來得很自然,沒有刻意的賣弄。
片末聽見這首歌,腦海想起的,是《無間道》中劉德華和梁朝偉聽蔡琴。
*************************************
5月20日《日落巴黎》(Before Sunset)
再一次看,留意到的地方和感受也有點改變了。大概隨着年紀的轉變,每次看,得到的,都不一樣。
之前很記得的,是一開始 Jesse 說構想中的小說,女孩在桌上跳舞,和 Celine 做 Green Cross。
這回看,終於聽得明那些法文笑話。關於宗教和美國的治安的那段,印象比之前深刻了一點。之前沒留意 Celine 小貓那點。這次看,想起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狗。
之前覺得,Jesse 勉強維繫有名無實的婚姻,是因為孩子,更因為他童年遇到的事的影響。沒記錯的話,在 Before Sunrise 中,Jesse 有提及他父母失敗的婚姻和不快樂的童年。到了現在,他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影響。忘了他父母最終是勉強在一起還是離異收場。好像是勉強在一起吧。如果是的話,他在重覆父母的人生。不是的話,他是想改變命運,給自己的孩子一個快樂一點的童年。現在再看,倒是覺得世上有太多無奈太多拘束,我們根本不能隨心而為。
這次看的時候,Celine 沒有我記憶中那樣憤世嫉俗,而 Jesse 原來也有憤俗的地方。不過相較之下,Jesse 傾向接受現實,許多時都在妥協。
二人都說,在那一夜,他們花光了一輩子的浪漫。我想的是,我們總在一次又一次的回憶和幻想中, idealise 小小的片段,idealise未曾發生過的事。
標籤:
歌舞影話
訂閱:
文章 (Atom)